【互傳媒/記者 林明佑/彰化 報導】彰基醫學中心13日舉辦「世界檳榔口腔癌國際研討會」,為近年來唯一特別針對檳榔造成的口腔癌為主題的研討會,會議當中邀請世界著名檳榔口腔專家,包括印度 Pankaj Chaturvedi 、巴布亞紐幾內亞 Charles Paki Molumi 、馬來西亞WM Tilakaratne 及斯里蘭卡 Hemantha Kumara Amarasinghe 等著名學者齊聚一堂,向檳榔口腔癌宣戰。
在這次的國際研討會中,有多位國外學者都是世界衛生組織在口腔癌防治的重要決策者,然而因為台灣並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會員國,因此他們對台灣的口腔檳榔都非常陌生,這次來到台灣終於了解了這個議題。全台灣來自台大、林口長庚、三總、北榮、中榮、高榮、高長、慈濟等各大醫學中心的口腔癌領域的專家學者也特別前來參加。
口腔癌居全球死因第7名,台灣因為檳榔的盛行,高居男性十大死因第4名,最常於54歲左右罹癌,比其他十大癌症年輕了10歲,可謂年輕癌王。罹患口腔癌的最重要原因,就是嚼食檳榔。不只台灣,南亞、東南亞、及大洋洲的島國也面臨檳榔口腔癌的挑戰,如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、斯里蘭卡等國,巴布亞紐幾內亞約有7成人口嚼食過檳榔,所以也是全球口腔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。
檳榔在台灣的男性盛行率約9.8%,意思就是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吃過檳榔。檳榔使用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比非使用者高出28倍。在台灣,口腔癌發生率從1980年的每10萬人4.19例,大幅上升至2019年的每10萬人27.19例,年平均增長率達5.1%。尤其是中南部和東部地區,檳榔使用和口腔癌發生率最高。
彰基醫學中心總院長陳穆寬教授指出,面對這一挑戰,台灣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,例如在公共場所實施檳榔禁令、要求檳榔包裝必須附帶健康警告、推行國高中校園公共衛生宣導活動、以及實施全國性口腔癌篩檢計劃。
因此,台灣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努力見到成效的。從2014年到2021年,台灣檳榔消費量減少了11%。男性使用率從2007年的17%下降到2018年的7% ;台灣農業部在2009年開始積極推動檳榔廢園轉作計畫,檳榔種植面積更是下降了約20%。2004年衞福部啟動的全國性口腔癌篩檢計劃,針對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高風險群體,整體篩檢率達55.1%。研究發現,接受篩檢的人相較於沒篩檢的人,死亡風險降低26% ,晚期口腔癌風險降低38%。陳穆寬表示:「早期口腔癌通常無症狀,易被忽視。我們的篩檢發現早期口腔癌,大大提高了治療成功率。」
彰基醫學中心總院長陳穆寬教授是國際口腔癌權威,雖然年僅55歲,但是因為在口腔癌這個領域的接觸表現,名列美國史丹佛大學「全球前2%頂尖科學家(World’s Top 2% Scientists )終身科學影響力」,因此彰基每年收治約500例口腔癌患者,其中很多是第四期(末期)患者,末期患者手術後3年存活率高達59.4%,遠優於全國醫學中心平均水準。
儘管取得了顯著進展,但挑戰依然存在。陳穆寬總院長強調,將繼續加強宣導教育,持續口腔篩檢,並與各界合作,致力於進一步降低檳榔使用率和口腔癌發生率。「台灣的經驗是世界的典範,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,我們可以扭轉檳榔使用的趨勢。希望我們的成功可以為其他面臨類似挑戰的國家提供借鑒。」陳穆寬院長補充道:「我們呼籲所有國民,特別是年輕人和高風險群體,遠離檳榔,共同為一個更健康的台灣和世界而努力。」
- 閱覽《互傳媒新聞網》提供您最新消息、多元資訊。
- 追蹤《 互傳媒IG 》美食、旅遊、影劇,攏抵家。
- 訂閱《 互傳媒新聞HOO MEDIA 》,youtube記得開啟小鈴鐺。
- 追蹤《 互傳媒HOO MEDIA 粉絲專頁 》,有好康抽獎不錯過。